2008-03-20
3/18「新總統能為青年做什麼?」座談會逐字稿及精彩場邊報導!
首先要感謝公視、中央社和大紀元,在大選兵荒馬亂的時候還是注意到我們這個座談會,讓與會青年的心聲得到更多曝光的機會;不過,短短數十秒的新聞畫面跟短短幾百字的報導,當然無法完全概括這個座談會真正精彩的內容,甚至有可能帶來某些誤解——所以,我們決定自己來做深度報導。座談會影像紀錄的整理與上傳比較費時,這兩天我們就先整理出逐字稿,下面的連結裡可以全文下載觀看。不過,如果你現在一時沒空看全文,請先看看以下的摘要吧!
籌備這次座談會時,雖然我們曾經力邀兩黨競選總部的青年部門派出他們的青年代表來回應問題,但兩邊都表示助選時程忙碌,很難抽身;本次活動的確距離選舉日極近,似乎也不能怪他們。後來我們改成邀請國民黨青年團及民進黨青年部,國民黨青年團也表示受選舉影響頗難調配人力,民進黨青年部則找了曾彥衛同學出席——不過,按照曾彥衛本人的說法,「主辦單位打電話去中央黨部,他們就直接指定我來……其實我今天來算是代表泛綠,可是如果就說是為謝長廷辯護,我會覺得有點沉重;我想,我就是來這邊跟大家溝通討論。」實際上本次座談會的確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進行的:根據兩黨候選人曾經公布的青年政策,由青年來做就事論事的討論。
首先發言的何澄輝注意到,謝先生的一六八方案頗有歐洲「公屋政策」的影子;歐洲公屋政策可藉由公共房屋的興建來協助經濟弱勢者,對於國內房地產價格也會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一六八方案乍看是針對青年族群的,但是何澄輝認為此方案背後還有無窮的潛力,或許可以造福更多人:比方說,此方案是否可能進一步與國土的重新規劃、或者造鎮計畫等大型公共議題做配合?何澄輝表示,如果一六八方案背後的確有這種企圖心,那就是非常有創意、功能性也很強的優良方案;否則就只是解決單一面向的問題,相當可惜,而且也讓人擔憂是否會造成國家額外的財務負擔?
黃帝穎則是針對馬先生的青年政策提出他的疑問;他指出,馬先生批評扁政府所蓋的許多公共建物使用率不好,但是其實某些公共建築的興建是由地方政府決定的,一律歸為扁政府的錯誤決定並不公平。另外馬先生當初改造建成圓環、還有龍山寺捷運地下大街的設計,事後都證明並不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也造成了文化上的衝擊。對於「小飛俠計畫」、「萬馬奔騰」以及「青年壯遊計畫」,黃帝穎也質疑,這些政策都太過抽象,具體目標是什麼還不夠清楚。
曾彥衛先從根本上去分析:「為什麼到了2008年的時候,『青年』突然這麼被重視?」一直以來,青輔會都是政府各部會裡預算最少的。他指出,在這次選戰中,大批今年第一次擁有投票權的年輕人,他們過去八年成長期裡一直聽到的就是媒體在罵執政的民進黨;民進黨固然有必要緊急補救,國民黨也必須想辦法運用這個狀況創造優勢。另一方面,對於馬謝兩人的政策,曾彥衛的觀察是,馬先生各方面的政策其實是「金額取向」的,重點在於說明他對於哪些事情要投入多少資金,但是謝先生的政策比較不會直接講總體投入多少金額,而是比較「功能取向」,重點在說明要經營哪些項目,比如說興建大量青年住宅等,顯得較為具體。
楊元傑則表示,雖然謝先生提出「幸福經濟」的概念,認為一昧追求經濟價值好像把人都工具化了,但謝先生自己的政策似乎也沒有打破這種價值?按照謝先生所提出的改善方案,讓每個人都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條件是很好的,但是接下來呢?有什麼樣的具體方案,可以讓大家認同自己的工作有價值,或者能夠追求更多元的文化價值?此外,楊元傑還提到,除了看書面的政策資料來做比較以外,我們還必須觀察兩位候選人在實際言行中,面對年輕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楊元傑感嘆,他覺得兩邊的政策看起來都很好,但就行為表現上來看,謝陣營似乎比較能給青年自主的空間;可是,「馬先生他提出這麼好的政策,為什麼在辯論或者跟青年座談時沒有做更多的說明,反而打美女牌之類的?這是把青年看得太膚淺嗎?」
陳佑任除了質疑一六八政策是否會助長都市化傾向以外,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談政策的時候,「青年」到底是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類?「像是住屋政策或者對於工作(的政策),其目標與其說是要幫助『青年』,不如說要幫助的是『經濟弱勢者』」,只是經濟弱勢者剛好有不少都是青年。在這個年齡層(大約為二十到三十五歲左右)的人同時也具有許多不同的身分,比方說是學生、男性、女性、勞工等等,這些「其他」身分所面對的問題,說不定更切身;或許應該針對「學生」、「女性」或者「勞工」等社會階層所遭遇的問題做解決。陳佑任在此表示一個很強烈的看法:「如果這個想法可以成立,兩黨候選人透過『青年政策』在爭取選票的時候,說得難聽一點,我覺得是在騙票。」這個強烈的措辭,結果變成某則新聞的標題,然而真正引發後續爭論的,是這個問題:「在提出政策時,『青年』到底是不是個有效的分類?」
李兆立的發言,也部分呼應了陳佑任的看法,他覺得青年投入不同的職業以後,可能有非常不一樣的想法,利害關係也不同,似乎不能說在某個年齡層就是「同一批人」,用職業來分類或許更有效。他說:「我覺得『青年』不是一個『政策』的對象,可能只是一種『選票』的分類。」跟陳佑任不同的是,李兆立認為:「(候選人)提出一些未必具體的政策,然後未來可能無法執行,這樣還不算是在騙選票。」因為現在資訊流通方式極多,選民也有長眼睛,會自己做評估,沒那麼「好騙」。李兆立在意的是,這兩位候選人既然在選總統,那麼他們有沒有從一個「總統」的高度來看事情?「我們不是在選青輔會的主委。」如果說,所謂的「青年」實際上包含了各種職業的人,他們彼此的利益甚至會互相衝突,那麼他們在哪些方面的利害關係會是一致的呢?李兆立認為,各行各業台灣青年的共通點,就在於大家將來都要繼承這個國家。所以,未來的總統必須想的是:他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給現在這一代青年人繼承?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總統候選人必須告訴青年的,不只是經濟上的作為,而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比如說,走向統或獨?對於轉型正義有什麼看法?對兩黨惡鬥有什麼因應方案?在場一位聽眾就指出,這些問題所指出的國家發展方向,可能就會影響到許多年輕人要不要繼續留在台灣。
關於「青年」身分的辯證,在逐字稿全文中有更精彩的呈現,就請各位撥冗繼續閱讀,謝謝大家!
21世紀憲改聯盟 敬上
0318逐字稿(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