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21cra00@gmail.com
通訊地址:112北投郵局第16-24號信箱

20060824蘋果日報:放輕鬆點吧 龍應台

放輕鬆點吧 龍應台 ◎黃瑞明



在施明德的登高一呼之下,倒扁勢力終於high翻天。就在響應者絡繹不絕之際,不以為然的人卻也所在多有。深綠人士不談,龍應台也赫然在內。她公然宣稱「尊敬施明德,但不捐百元」,理由是沒有選票的威權時代人民才需要走上街頭。




捐不捐錢本是每個人的自由,沒什麼好批評的。不過,被媒體奉為「華文世界的驕傲」的龍應台既然公開表達了個人見解,基於其影響力匪淺,她不捐錢就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政治問題。

對於西方歷史稍有概念的人都知道,歐美的民主是人民靠拋頭顱灑熱血才爭取得來的。然而,有了民主政體之後,西方社會並沒有從此一帆風順。相反地,所謂「權力使人腐化」,民選統治者最關心的往往還是個人私慾。儘管孟德斯鳩的權力分立理論博大精深,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在實際上卻喜愛同流合污。為對抗統治者的胡作非為,被統治的人民就只有起而進行社會運動。



由上而下制衡統治者

1968年橫掃西方世界的學生運動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西德在美、英、法三國的強迫之下實施民主。當年的西德人在歷經威廉帝制與納粹暴政之後,對民主所知卻是十分有限。

特別是由於不少老納粹份子掌控政經大權,所以民主無法真正落實。隨著經濟奇蹟的持續發展,德國人重新找回自信與自大,雅斯培等左派思想家開始憂心西德將再走回戰前的老路。德國大學生不滿現狀,除了受美國反越戰運動的影響之外,他們尤其不齒父執輩在納粹時代的罪行。

就在1968年前後,革命的火種從校園蔓延到社會各角落,學生成天罷課示威,激進份子甚至在街頭訴諸暴力。這樣的情勢延續數年之久,社會為此動盪不已,然而威權結構也終於土崩瓦解。40年後的今天,當年被視為大逆不道的學生運動早已獲得平反。因它被公認是德國民主得以生根的關鍵之一,柏林甚至有一條以運動領袖杜奇克(R. Dutschke)命名的街道。

68年的狂潮雖早已隨風飄逝,然見多識廣的龍應台應該很清楚,人民走上街頭的情況在西方國家依舊如同家常便飯。為抗議免學費政策的廢止,上百萬名德國大學生在十年前上街串聯。更早之前,柴契爾夫人因徵收人頭稅政策,引發抗議行動而黯然下台。今年年初,法國青年則是為了反對勞動法改革而群起示威反抗,總理德維爾潘最後被迫收回成命。這些例證說明社會運動與成熟的西方民主常相左右,由於它所激發的「由下而上」的政治,統治者才能真正受到制衡。



進步就像是一隻蝸牛

如同德國人常說的:「進步就像是一隻蝸牛。」民主的成長是非常緩慢的,所以它需要人民不斷的推動。如果沒有部分媒體與邱毅、李慧芬,陳水扁今天還是可以夸夸其談「愛台灣」的偉大理念。然而,如果我們的民主仍然止於大家唸唸「今天這一課:品格」,晚上再窩在家裏看「2100」,那麼台灣人勢將成為愛因斯坦所挖苦的「一群只會投票的驢」。放輕鬆點吧,龍應台!靜坐示威不是革命,人民只是在努力讓台灣變得更民主而已!(作者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本文原載於20060824蘋果日報A21

> 最新消息